联系方式

  • QQ:99515681
  • 邮箱:99515681@qq.com
  • 工作时间:8:00-23:00
  • 微信:codinghelp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代写Coursework代写Coursework

日期:2021-01-22 11:28

鉴于目前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学科属性尚未形成一致认识,本文梳理总结现代文学史料学发展历程(至今尚无人做过),探讨和明确其学科属性,阐述其应用性,同时指出现存问题及研究方向,希望能为现代文学史料学学科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提供总体框架性的指导。

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发展历程

(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倡议及其响应

1985年,马良春发表《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建议》,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将“现代文学史料学”予以学科化的倡议,这标志着现代文学史料学建设开始提上日程。马良春的倡议很快获得一些响应。1986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朱金顺《新文学资料引论》,在当时即被视为“对马良春同志一再呼吁建立的新文学史料学是个实在的推动”。1989年,樊骏发表《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工作的总体考察》,指出现代文学史料工作取得的突破进展,“不仅是现代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完整的成熟的学科所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标志着史料工作开始成为这门学科中一个有自己的理论和体系的分支”。此文被视为“现代文学史料学这个分支学科的里程碑式的著作”(严家炎)。

进入21世纪,国内人文学术经历90年代的“喧嚣”之后,在沉潜、冷静中发生深刻变迁。文学史料工作异乎寻常地受到普遍重视,学界涌现出“史料热”。不但“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倡议重新受到关注、得到积极响应,甚至有学者指出:“有必要强调和提出‘当代文学文献史料学’问题,在研究思路、格局、向度和方法上进行一次带有革命性意义的重要‘战略转移’”(吴秀明)。虽然并非所有人都赞同把史料学的地位抬升到“重要‘战略转移’”的高度,但是“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二)21世纪初期现代文学史料学的理论建设

21世纪初期,现代文学史料学理论贫乏被提出和强调,理论建设滞后于史料研究实践的严峻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2010年,谢泳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概念、范围、类型,成型的与不成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及掌故之学,并针对搜集史料所应具有的意识和应掌握的方法作了细致的梳理,特别是指出并探讨了扩展现代文学史料的先行规则和基本方向、史料应用的规范。2013年出版的刘增杰《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是第一部以“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为书名的著作,初步呈现了现代文学史料学的面貌。2014年出版的徐鹏绪等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建构了由“总论”“本体论”“功能论”构成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理论体系,设计了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叙述、研究框架,即现代文学文献学本体的结构模式。2016年,吴秀明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出版,该书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当代文学史料的论著,既显示出建立“当代文学史料学”的学术构想,也透露了面临的困境。

综观40余年来的发展历程,一方面,现代文学史料学在学科筹划和理论建构、加强学科自身独立价值和多学科融合等方面取得了较快进展,初步建立起现代文学史料学框架;另一方面,已有的相关成果总体上有三点不足。第一,严格说,它们大多数不属于全面系统的现代文学史料学基础理论研究。第二,尽管这些论著基本上按照现代文学史料学研究的程序或史料类型展开,但不同程度地有所偏重、有所缺漏。第三,留下一些有待填补的理论空白和深入探讨的空间。“史料”“史料学”等核心概念尚待界定并达成共识,也没有解决史料分类和史料学学科属性、史料学任务和对象等问题。

综上可知,属于现代文学史料自己的学科体系至今尚未建立起来,“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仍然任重道远”。几代学者打下的坚实基础,让我们拥有大量的现代文学史料搜集整理成果,特别是近些年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扶持下,各类现代文学文献史料数据库的建设越来越完善。但如果没有现代文学史料学理论,史料积累与研究便会失去基本原则和方向;如果现代文学史料学理论建设不管不顾学科属性,学科独立性、合法性就无从谈起。建构现代文学史料学自身的理论体系、话语模式、评价标准,确认学科属性,真正从“史料”走向“史料学”,成为当下最紧迫而具体的任务。

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学科属性

就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学科属性而言,笔者认为,首先它是现代文学的基础学科,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它不是“单一学科”(a discipline),而是一种“超学科性学科”(trans-discipline),其本质属性为超学科性,即超越分门别类的知识性学科的性质。下文试从两个方面予以论说。

(一)现代文学史料学超学科性的“四个体现”和“三个主要应用领域”

1.“四个体现”。

首先,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超学科性体现在它的诞生中。其次,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超学科性体现在其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上。现代文学史料学的研究采用文献学、文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综合方法,它可谓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展开研究的现代文学和历史文献学的交叉学科。再次,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超学科性体现为“边际性”与“开放性”双重特点。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边际性主要指它与其他众多学科的融合性,该学科借鉴其他学科(文献学、文学、历史学等)所取得的成果为本学科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开放性在于其非同寻常的互动性,该学科与考证学、文字学、档案学等很多学科保持密切的联系。另外,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开放性还在于其对不同领域学者的吸引力,它吸引历史学家、文学人类学家、出版家等纷纷关注或直接介入此领域研究。最后,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超学科性还体现在其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紧密关联上。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以纸张为主要载体的单一学科,将逐渐被以纸质和电子文献为主要载体的超学科(现代文学史料学)所取代。

2.“三个主要应用领域”。

作为一门超学科性学科,现代文学史料学具有一定的应用功能,目前主要体现在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教育三个领域。比如,现代文学史料学为现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丰富可靠的材料,现代文学史料学为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而现代文学史料整理当中的选本编纂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现代文学史料学为现代文学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严谨、实事求是学风的培养。

(二)现代文学史料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所体现的超学科性

1.与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关系。

首先,现代文学史料学与现代文学文献学的范围不同。“史料”的范围比“文献”的要宽广。现代文学史料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字类的文献和非文字类的实物、口述史料,而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只是史料中的文献资料。其次,现代文学史料学与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目的、研究程序不同。现代文学史料学目的在于为现代文学史研究提供可靠根据。而现代文学文献学是以现代文学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其目的在于保障现代文学文献保存的完整、理解的正确。再从研究程序来看,现代文学史料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出版保存和应用四个环节,而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程序主要是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如果说,现代文学史料学以史料应用为取向,那么现代文学文献学则以文献保存为取向。

鉴于以上所述,倘若用“现代文学文献学”替代“现代文学史料学”,则抹煞了现代文学史料学的独特性,并且将限制现代文学史料的拓展和开掘。

2.与古代文学史料学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与古代文学史料学之间的前后承继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史料之间的前后承继关系;第二,学科之间的前后承继关系。当然,作为两种不同的学科,古代和现代文学史料学各自具有独立的价值,这是支撑这两种学科成立的基础。约略而言,二者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生产机制和传播机制不同。古人的文学创作,多数“发之于情”,没有功利性目的,因而古代文学作品的写作和传播,属于脱离市场的自发状态。直到宋明以降,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书籍成为有利可图的商品,文学作品的写作和传播才与市场发生联系。这种联系,跟现代文学书刊的生产、传播受制于文化市场相比,仍是十分微弱的。在现代稿酬制度刺激下,一方面,以写作为谋生手段的专业作家群体开始出现,另一方面,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学报刊和书籍大量出版,由此构成从作家到出版商、销售网络,再到读者群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文学产业链。文学生产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空前密切。

二是史料载体不同。古代文学史料的载体主要是书籍。现代文学史料的载体主要是现代报纸与期刊,此外还有音像、缩微胶卷、磁盘等。

三是部分古代文学史料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现代文学史料学中的地位降低,同时在应用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情况。比如,现代文学史料虽然也需要校勘,但校勘的文字数量和版本类型,远非古代文学史料学所能比拟。现代文学版本比古代更为繁杂,版本差异也不再仅仅是讹、脱、衍、倒、乱的问题,大面积删改乃至部分重写的现象屡见不鲜。

3.与当代文学史料学的关系。

现代文学史料学与当代文学史料学之间最明显的共同点,是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在时段划分、重要作家构成、文学思潮等方面存在大量交叉重叠,这也是二者融通的基础。此外,尤须指出,现代文学史料学研究同样具备“当代性”。无论现代文学史料整理还是当代文学史料整理,都是一种以当代历史意识去建构历史的路径,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当代”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学史料研究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当代文学史料研究”。

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并正视现代文学史料学不同于当代文学史料学的独特之处。其一,研究对象不同。现代文学史料研究的对象是已经成为过去的现代作家作品,而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对象,有许多是尚健在的作家和未完成的作品。其二,史料载体不同。现代文学史料主要以现代报刊和书籍为载体,而当代文学史料的载体比较多元,既包括传统的报刊、书籍,也有网络平台、移动信息平台等新媒体。其三,史料的公开程度不同。现代文学史料整理出版已经相当充分,绝大多数史料可以便捷地查阅,而当代文学史料当中反映历次文学运动的档案、包含作家隐私的书信等,多数尚未解密。

综上,现代文学史料学与现代文学文献学、古代文学史料学、当代文学史料学等其他学科的关系,并非多学科交叉、渗透可以概括,超学科性赋予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质,这是学科独立的前提和基础。其独特性至少有以下几点:

(1)跨学科性。这是现代文学史料学最重要的性质。现代文学史料学是交叉学科,天然地蕴涵有吸收和集中文献学、历史学、文艺学等多学科因素的能力,这就使得它能够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2)基础性。现代文学史料学不但是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基础,史料的功夫和修养也反映了现代文学研究者的基本素质和态度。(3)工具性。许多现代文学史料学研究的成果,如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献史料的发掘整理,往往被当作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材料使用,有的甚至就是工具书,如现代作家书目、索引等。(4)开放性。现代文学史料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作为现代社会的记录和反映,现代文学史料最容易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现代文学史料的范围、数量和分类不断拓展,因此,现代文学史料学总是以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直面生活,随着时代发展动态地变化。

现代文学史料学现存问题和研究方向

目前,现代文学史料学发展态势强劲,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主要针对现存问题和研究方向作出分析。

(一)学科定位有分歧,待统一。

目前,学界对现代文学史料学的本质属性看法不一,主要表现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它属于现代文学的分支。这种观点以谢泳为代表,他认为,现代文学史料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础方向”。第二种观点影响最大,认为现代文学史料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马良春较早明确提出这一点。第三种观点认为,现代文学史料学是一个具有自身独立价值的学科。刘福春认为,只有“学科独立,有了制度的保证,才能使现当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有合法的身份、合理的评价和健康的发展”。

(二)理论不成熟,待发展。

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各种成果,在发掘整理具体史料上成绩斐然,但在对“史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上远远不足,更缺乏真正体现现代文学史料学独有特色的理论建设(已有的理论研究多流于一般性理论的介绍)。这就导致即使承认建立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必要性可能性,学界也很难对其学科地位达成一致认识。

(三)实践不够深化,待加强。

碎片化已成为困扰现代文学史料研究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碎片化倾向下,出现了若干“为史料而史料”的现象。虽然我们认为史料碎片也有其价值,史料碎片并不必然导致文学史碎片化,但是我们承认现代文学史料学实践不够深化,主张在从事现代文学史料研究的时候,要避免碎片化,抓住关键史料,提炼重要问题,肯定整体性的“深耕细作式的钻研”,期待有助于现代文学整体图景描绘的史料研究。

结语

现代文学史料学学科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系统,该系统涉及众多相关学科,如何厘清现代文学史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学科属性,对该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梳理总结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并论证了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学科本质属性——超学科性。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超学科性在其学科发展过程中产生,又在与其他学科的复杂关系中呈现。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超学科性,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如果仅仅注重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学科性特点,便容易将其理解为一种单纯的知识系统,甚而由此进一步把现代文学史料学视为技术性的“方法”。有学者针对近年出现的“史料热”,提出了“作为‘方法’的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问题,强调史料研究应该形成“方法”意识。有论者甚至撰文阐述“史料”何以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这显然是把现代文学史料学理解为单一学科,以致把它视为纯粹技术性的“方法”了。之所以如此,与长期以来学者将现代文学史料学基本上视为一门辅助性、工具性的学科,而忽视其自身的“超越性价值”有关。需要说明的是,界定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超学科性,并不意味着否认其学科性。现代文学史料学虽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存在,但它不能也不应脱离现代文学。既注重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学科性,又充分肯定其本身的超学科性,才是我们应当秉持的一种态度和看法。


版权所有:留学生作业网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QQ:99515681 电子信箱:99515681@qq.com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从网络整理而来,只供参考!如有版权问题可联系本站删除。